盗商标?不可以!
卖A货?不可以!
卖机密?不可以!
每一份智慧,都该被敬畏;每一个创新,都值得守护!
江苏检察机关提醒您:让我们一起尊重知识产权,做知识产权守护者!
案例一
离职员工的“创业”翻车记
一枚小小的芯片,安装在集成电路上,可应用于安防监控、工业控制、仪器仪表、医疗电子、车载等诸多领域,利润虽薄,但销量可观。于是,有人便打起了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芯片,并对外销售的主意......
“我的客户想要一批芯片,但我不了解这个行业,老朋友你帮我找找靠谱的购买渠道呗。”朱老板通过朋友几经打听,找到了出售芯片的D公司,便从该公司购买了一批芯片。结果,准备出售时遭到了客户的质疑,“这个牌子的芯片我知道,你怎么卖的比厂家价格还低?你从哪里拿的货,可别被别人骗了!”朱老板听到客户话后,担心自己买到的是假货,就找到了生产这款芯片的原厂家(A公司)进行询问, A公司经核查后回复,“确实买到了假货,建议报警处理!”于是,朱老板向公安机关报了案。
曹某、江某先后到案后,A公司才知道这两年市场上突然多出的自家“假芯片”制作源头竟然是“老熟人”。
原来,曹某曾是A公司销售部员工,工作2年多后,他向公司提出了离职,“我想干一番自己的事业”。离职后的曹某,考虑了很多创业路径,最后灵光一现:“老东家芯片做得这么成功,芯片应用领域也广,而且目标客户都是特定的,我也做这个生意,应该很赚钱!”于是,他找到自己在前公司工作时认识的好友江某,二人一拍即合。
曹某和江某共同注册了B公司,然后找到第三方工厂生产、制造芯片,并委托他人在产品上印上A公司的品牌LOGO。产品生产出来了,接下来便是销售。曹某利用在A公司积累的客户人脉,摸清了一些销售渠道,便负责发展客户和销售等工作。
就这样,曹江二人的创业之路正式开启了。凭借以往经验,假芯片的生产、销售都很顺利,后来,他们又将假冒A公司注册商标的芯片销售给了D公司等多家公司,直至案发。
案件被移送至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机关及时与被侵权企业A公司取得联系,并送达权利义务告知书。对于一个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讲,“假货挤占真货市场”已经是沉重的打击,若因为维权艰难而让损失难以弥补,将更加挫伤创新活力。鉴于此,检察机关主动充当桥梁,开展调解工作,曹某面对自己的老东家羞愧不已,表示自愿认罪认罚,并愿意主动赔偿A公司经济损失。最终,曹某等人均与A公司达成和解协议,A公司共计获赔120万元。
最终,法院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曹某、江某有期徒刑二年至二年六个月不等,均被判处缓刑,并处罚金。
判决结果出来后,鼓楼区检察院还向A公司发出风险提示函,从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严把选人用人导向、完善监督管理规范等方面给予风险提示,希望A公司加强风险管控,保障创新成果安全,得到企业积极回复。
案例二
包赚大钱的A货套路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案例三
商业秘密就是这样被泄露的……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案例四
扫码能领红包,你买的就是真酒?
随着消费升级,名酒成为节日馈赠与日常消费的热门选择。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将黑手伸向知名品牌,通过技术手段伪造A品牌名酒开盖扫码领红包功能,让消费者以为购买到的是正品,从而通过制假牟取暴利。
近日,经江苏省南通通州湾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对一起假冒A品牌名酒领红包小程序案作出判决,被告人黄某、叶某因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商标标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案件背后折射出的制假售假链条亟需引起公众警惕。
2020年初,黄某为牟取非法利益,在明知他人未取得A品牌公司授权的情况下,接受委托设计一款“扫码领红包”微信小程序任务——消费者开瓶后扫一扫瓶盖内的二维码即跳转到该小程序,可领取1元红包。
黄某接到该任务后,转而委托软件开发公司的叶某开发虚假扫码程序。叶某在未核实黄某是否有A品牌名酒授权资质的前提下,仅按黄某要求模仿其官方活动页面样式,研发出与正品高度相似的扫码界面。此后,黄某根据叶某开发的后台程序将生成的二维码交给委托人,后被大量用于假冒A品牌名酒瓶盖上,制造的假酒通过不同途径流入市场。
经查,该小程序的扫码量超800万次,其中发放一元红包70余万个,至少70万瓶假冒品牌名酒流入市场、被消费者误购饮用,涉案金额难以估量,仅凭已查实的红包发放量,认定黄某非法获利10万余元。
黄某、叶某利用小程序技术伪造官方活动入口,消费者扫描假冒二维码后,看似参与“品牌福利”,实则落入陷阱——不仅无法获得真实优惠,还因信任假酒包装而购买侵权商品。
黄某、叶某精准利用消费心理,假酒捆绑“扫码领红包”噱头,迎合消费者对优惠活动的敏感心理,同时以接近正品的包装设计误导消费者。
检察官提醒
擦亮双眼,构建“全民打假”防线,消费者需警惕三大陷阱:“低价高质”虚标价——远低于市场价的“爆款”商品往往存在质量问题;“官方活动”需核实——通过官方渠道(如官网、客服)验证扫码活动真实性;“全套包装”未必真——警惕过度防伪标识(如浮雕、变色油墨)的滥用。
购买非正规渠道的高价酒类时,应要求出示品牌授权书、生产许可证、质检报告,并通过条形码、防伪码在官方平台查询真伪。发现假货后立即拍照录像,保存购买凭证、聊天记录,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或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