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人才短缺”是基层小院普遍面临的发展困局。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检察院现有40周岁以下干警15人,其中35周岁以下10人,占全院干警的42%。该院用“政治铸魂、机制赋能、实战淬炼”三把钥匙,打开青年干警成长跃迁的“三重门”,锻造淬炼了一支本领过硬、业务优良的专业化检察队伍。成立4年来,已先后获评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等集体荣誉41项,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等个人荣誉73项。
政治铸魂
拧动“红色基因”的信仰钥匙
针对青年干警“政治历练不足、业务经验欠缺”的现实困境,该院双管齐下,实行“党建+业务”双导师制。资深党员带着“95后”干警现场调查大有晋公司遗址等历史遗存,在倾听文物保护诉求中赓续红色血脉。知产领域专家型检察官通过案件办理,手把手指导“00后”干警将政治效果考量融入证据审查。“一案双导”模式,让政治学习不再停留在文件传达,而是融入每一次走访、每一份文书、每一场庭审。
立足知识产权案件办理周期长、专业跨度大的实际,该院开展“百日办案大比拼”等专项行动,入额院领导带头办难案、作示范,全院干警则自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碎片化时间、非工作时间办案。让青年干警既锤炼了“啃硬骨头”的专业本领,更筑牢了“检有所为”的政治底色。
青年党员更是勇挑重担,组成先锋队扎根网格一线,与辖区162个综合网格“无缝”对接,既化身“明白人”调解纠纷,又担任“联络员”收集诉求。在辖区五大特色园区设立的护企工作站,由五个院领导分别带队青年党员挂钩20家企业,为企业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检察服务。基于此孵化出的“爱心妈妈”团队,结对帮扶困境儿童15人次,获评全市首批“最美江海爱心妈妈”。
机制赋能
锻造“选育管用”的培育钥匙
该院制定的青年干警培养方案兼具温度与硬度的培养体系,“湾检菁英”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青年干警可触摸、可追随的成长路标。
定岗定责不是划定“舒适区”,而是搭建“起跳台”。每年初,该院会重新优化每名干警的岗位职责和年度目标任务,通过建立AB岗补位鼓励青年干警跨部门履职办案。实施“重要会议列席”机制,安排新进人员列席办公例会、检委会等,通过参与决策、旁听讨论、学习纪要等方式,帮助青年干警从单一办案思维向综合素能提升。动态积分管理则让成长“看得见”,为每位青年干警建立涵盖办案数据、信息宣传、竞赛等多个方面的“薪火”档案,定期动态公示,并评选“季度之星”“党员示范岗”。每季度组织1次结对成绩晾晒,公开上台述职,让成长轨迹有迹可循。结合测评结果,遴选初任检察官2人,提拔院领导1人,晋升职级7人。
实战淬炼
打磨“知产蓝海”的破局钥匙
该院借助合作共建平台,实现技术前沿与司法实践的深度碰撞;依托自主研学阵地,推动实务经验向理论成果的持续转化,将疑难复杂案件办理转化为能力跃升的实践课堂,破解专业人才成长瓶颈。
依托设立的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检护“雉”慧工作站,与苏州大学共建的知识产权研究基地,与上海、南京、无锡等地检察机关建立的长三角协作机制等,联合开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服务商标保护研讨交流,邀请学界大咖参与论证疑难复杂案件,推动青年干警触摸行业前沿、突破专业认知边界。在小核酸制药领域侵犯商业秘密案中,检察长带队青年干警开启“硬核补课”模式,邀请专家现场教授生物制药技术原理,最终精准认定商业秘密,该案获评最高检典型案例。
青年干警自发组建“知·行研学社”,定向开设信息选题等小课堂,围绕新型网络侵权等热点议题开展讨论,有效激活在理论研究与实务创新中的“内驱力”,获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立项、结项11个,论文在首届全国知产检察征文中获奖,多篇调研文章在国家级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