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陆续“退场”,“两轮公交”如何继续前行
2025-07-02 11:1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公共自行车,正在和城市慢慢告别。近日,省内外多地又传出公共自行车终止运营的消息。省外,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马鞍山市和县两地公共自行车在5月底终止运营,山东省东营市则宣布当地公共自行车拟于今年6月30日起停止运营。在江苏,常熟市公共自行车项目将于2025年7月1日起陆续停止运营,苏州主城区拟于2027年12月停止运营。曾经被视为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重要一环的公共自行车为何陆续从城市中消失?仍在运营的公共自行车现状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无人用车抑或“无车可用”

从2008年杭州率先推出后,公共自行车很快在全国各地得到仿效和推广。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各地开始陆续结束公共自行车运营。截至目前,江苏已经有南通、扬州、无锡、镇江等多地的公共自行车停运,还有部分城市正在拆除或计划拆除。其中,苏州主城区公共自行车从2025年起实施三年退坡计划,拟于2027年12月停止运营;镇江句容则于近日上报了建议拆除公共自行车站点的计划。“今年年初我就发现家附近好多站点不能用了,一些车坏了也没有修理,当时我就想可能要停运了。”句容市民周围为告诉记者。

那么,仍在运营中的公共自行车情况又如何呢?6月23日下午5点多,在南京大行宫地铁站前,下班的打工人和从图书馆走出的自习“大军”开始陆续踏上回家的行程,其中就有不少人骑着各色共享单车。记者在现场看到,路上的两轮车以电动自行车和黄、蓝等颜色的共享单车为主,而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在马路另一侧就有一处较大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但路上却看不到一辆红色公共自行车的身影。而记者来到租赁点后发现,与其说是无人租车,倒不如说是“无车可租”——该租赁点一共有45个公共自行车桩,但实际只剩两辆车,剩下的43个车桩则变成了私人电动车和共享单车的“停车位”,不少车辆上已经落了较厚的灰尘,可见已经在这里停放了很久。

记者随即联系了公共自行车客服人员,对方表示目前该站点显示只有两辆车可借,是因为其他车辆都被骑走,后续会有工作人员来补充车辆,且在租赁点停放的其他单车将会被拉走。但在当晚10点左右,记者再次来到该租赁点,看到现场情况和下午相比并无变化,仍然只有两辆公共自行车,且仍然停放着大量社会车辆。记者接着走访了多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发现几乎都只有个位数的车可租用。“有时候能遇到几辆,有时候从上班出门到下班回来一辆车都看不到。”市民顾小全告诉记者。

“限时免费”背后问题多发

“真是无语了,现在这个钱要怎么算呢?”6月23日晚上9点多,记者在南京中胜地铁站口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遇到了来这里找车的王先生。和大行宫相比,这里情况稍好,但30多个车桩上也只有7辆车可用,其余都是空置状态。在地铁站附近一家企业工作的王先生,当天早上8点多从家附近借了一辆公共自行车上班,骑到中胜站后,却发现当时所有车桩都无法还车。“想还车每个桩都没反应,桩上的灯也不亮,不知道是死机了还是没电了。”因为马上要到上班时间,他只能把车先停在25号车桩上,并未还车。晚上9点后,下班的他却发现,25号车桩上空空如也,自己租的这辆公共自行车消失了。因为时间太晚,客服已经下班,王先生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最终只能先租了一辆共享单车骑回家。

限时免费,似乎已经成了公共自行车剩下的唯一优势。在采访中,许多市民表示,现在的公共自行车无论是租用还是还车都不方便。一方面是因为固定桩位的还模式,加上一些布点并不合理,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许多车辆维护不到位,技术问题频发。

“坏车太多,骑公共自行车就像开盲盒,我骑10次可能只有3次车辆完全没问题。”南京市民朱一贵告诉记者,有次他在租赁点找了一辆公共自行车,上车后发现后轮摇晃,担心不安全准备换车,但因为有冷却时间,所以步行到另外一处租赁点租车,结果第二辆车龙头转向卡壳。还有市民反映,经常遇到找了三四个租赁点才还上车的情况。记者实际体验了多个租赁点的公共自行车后发现,许多车辆都存在铃铛无法使用、转向或刹车不灵敏等问题,同时还有不少车辆、车桩已经损坏。根据周边市民反映,一些车已经坏了很久但未被维修替换。

接手市场仍需加强管理

面对市场变化,近年来部分地区也在对公共自行车进行改造。如去年南京市浦口区公共自行车项目实施“无化”升级改造,建设233个无桩站点,投放2000辆配备智能锁的全新车辆。不过,除了服务问题与市场竞争外,公共自行车退场也和较高的运营压力有关。南京市公共交通乘客委员会秘书长郎亮表示,公共自行车作为政府主导的公益项目,其核心目标并非盈利,提供的基本是免费的出行服务,原本是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和彰显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伴随着无桩共享单车的出现,公共自行车的竞争力明显弱化。“公共自行车能否继续发展,取决于属地政府的财政现状、运营企业的创新发展和市民的实际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暂停公共自行车服务从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郎亮说。

不容忽视的是,两轮的公共出行由共享单车接手,也将造成不少城市的管理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享单车(含电单车)投放总量约为713万辆,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庞大的基数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挑战。记者看到,在南京长江路等交通繁忙地段,已经出现了用蓝色、绿色涂料施划的“电子围栏区”。据悉,按照规定,7月1日起南京共享单车须停放在电子围栏区域内,否则将无法锁车。记者了解到,在交通繁忙时段尤其是节假日期间,新街口德基广场、金陵饭店前的非机动车道常常被大量停放的共享单车占据。在新街口工作的刘女士说,有些时候一出地铁口就要撞上共享单车围起来的“墙”,很不方便。而在中胜地铁站出口前,停放的共享单车也占据了非机动车道一半左右的空间。同时,哈啰、滴滴等共享单车也成了无孔不入的“牛皮癣”的栖身之所,记者调查中看到的几乎每一辆车,都有至少一张“小广告”张贴于坐垫、车把手或车等地方,其内容包括疏通管道、家电维修、开门锁等服务广告,也有租房等个人广告,以及内容“擦边”的违法广告。

对此,郎亮表示:“方便须有度,管理新模式是促进我市共享单车停放秩序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的一次重大变革,市民在使用共享单车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能像之前那么‘随便’了,但城市的非机动车停车秩序将会得到很大的改观,共享单车有望不再乱。”他建议,下一步相关部门既要合理设置电子围栏做好服务,又要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共享单车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市民文明用车,推进共治共管,让便民的共享单车健康发展。

来源:江苏经济报记者 金彩

 

标签:
责编: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