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助者到“燃灯者”,六旬患癌老人打工三年捐26万元报恩
2025-07-01 16:31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罗鹏  
1

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总有一些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温暖着这个世界。在江苏高邮,赵兴松一家就是如此。从风雨飘摇的受助者,到倾尽所有助人的“燃灯者”,他们以善念相传,书写大爱篇章。

今年清明节前夕,年近六旬的赵兴松又一次推开高邮慈善总会的玻璃门,郑重地将一个沉甸甸的布包轻轻放在工作人员面前,里面是新钞旧币混杂的10万元现金。“赵叔,这次真的别捐了!您给自己留点养老钱吧!”工作人员声音哽咽。她们太熟悉眼前这名饱经风霜的中年人:一名仍在与癌症病魔搏斗的患者,一名与妻子每天打两份工不敢停歇的苦命人,在生活的重压下蹒跚前行,却毫不犹豫地一次次捧出全部家当。三年来,他已累计捐款26万元。

这份远超常理的慷慨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2017年一个寻常的秋日,赵兴松夫妇的世界轰然崩塌:正在南京工业大学读大四的独子赵恺,毫无征兆地被确诊为骨肉瘤晚期,“不扩散的情况下,治愈率仅1%。”前期治疗至少需90万元的巨额费用更像巨石一般压来。与病魔赛跑,仅靠以体力谋生的赵兴松夫妇果断卖掉房子、抵押贷款、借遍亲友,可依旧难平费用缺口。

山穷水尽之际,社会各界的善意涌来:民政部门、慈善总会的救助金,南京工业大学的帮扶,同学发起的网络募捐……40多万元善款,成为黑暗里支撑他们艰难前行的光。“这40多万元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而是一份份厚重的恩情。”赵兴松至今珍藏着这份“爱心账单”。他从旧纸皮袋中取出一沓泛黄的纸张,上面工整地记录着每一个好心人的姓名与捐赠数额。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赵恺短暂而炽热的生命,正是这句诗最悲怆也是最璀璨的注脚。化疗、放疗、手术、靶向药……赵恺以最大剂量治疗对抗病魔,呕吐到胃出血、病痛中辗转难眠,却始终在病床上坚持自学。2018年,他被评为南京工业大学年度人物,并代表学校赴乌兹别克斯坦参赛,斩获国际金奖。演讲台上,他以《生如夏花 向阳而生》为题,将生命的坚韧化作震撼人心的诗篇,点燃众多学子追寻生命价值的火种。

可病魔终是无情。2020年8月4日,赵恺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4岁。弥留之际,他向父母诉说了最后的心愿:捐出眼角膜和遗体。“我的眼睛看过最美的星空,现在,我想让更多人看到光明。”尽管心如刀绞,赵兴松夫妇还是含泪签署了协议。最终,赵恺的眼角膜让两名失明者重见光明,遗体成为医学院年轻的“无言教师”。

“我得到了太多帮助,没有机会回报了。以后,你们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帮我把爱心传递下去……”儿子的临终嘱托,深深刻在这对痛失爱子的父母心上——一场始于锥心之痛,却指向无尽光明的爱心跋涉就此启程。

赵兴松凌晨4点便起身赶往包子铺打工;妻子谢红兰同时接下两份家政工作……儿子离世后,赵兴松夫妇以近乎自虐的辛劳填满每一个日夜。那份“爱心账单”被反复翻开,每还清一笔旧债,他们便在名字后面郑重地打上一个钩。还完最后一笔债务,赵兴松又捐出第一笔4000元资助困难学生,拿出5000元捐助给老家孤寡老人,捐出5万元回馈曾经帮助儿子的学校……

然而,命运的无情却并未停歇。2022年4月,赵兴松被诊断出肠癌和胃癌。病榻之上,他心念所系皆是对儿子的承诺,生怕自己“还没回报社会,还没完成小恺的心愿”。唯恐时日无多,他在治疗间隙,委托妻子专程到民政局,郑重咨询将现住的唯一房产捐赠事宜。

所幸,赵兴松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劫后余生的夫妻俩,传递爱心的脚步愈发急促而坚定。去年,赵兴松夫妇捐出10万元善款,创下高邮市慈善总会个人单笔捐赠最高纪录。今年,他们再次捧出同样的赤诚。

“小恺的眼睛还在看世界,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赵兴松对于将来,也有着自己的“打算”:退休后,回到农村老家,开办一间日间食堂,将村里的孤寡老人汇聚在一起,亲手为他们做饭,照顾他们的晚年生活。

“从受助者到捐赠者,赵兴松夫妻以实际行动证明,慈善并非富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温暖传递。”高邮市慈善总会会长徐永宝动情地说,在这尘世间,正是无数如赵兴松夫妇般平凡的人,以爱心回馈爱心,用微光点亮微光,最终汇聚成了一片温暖的星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罗鹏 通讯员 苏民轩

标签:
责编:罗鹏